3. 結構鑒定
3.1 結構計算參數的選擇
本工程的主體框架結構采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開發的多高層建筑結構分析程序PKPM系列軟件進行分析。場地類別為Ⅱ類場地,建筑物按六度抗震設防,抗震等級為四級。計算模型根據委托方提供的資料和現場的檢測結果建立。驗算中上部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按實際抽取的芯樣強度取用,構件的截面尺寸按評定要求取用。
表9. 混凝土強度取值一覽表
構件名稱 |
混凝土強度(MPa) |
|
構件名稱 |
混凝土強度(MPa) |
框架柱 |
C21 |
框架梁 |
C19 |
建立該建筑的結構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該建筑的結構分析模型
結構分析時該建筑的荷載根據委托方提供的資料和《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確定。主要的荷載標準值取值如下:
恒載:
100mm樓板: 3.7kN/㎡;(含抹灰層、結構層、找平層及面層的荷載)
100mm厚屋面板:5.0kN/㎡;(含抹灰層、結構層、找平層保溫層、防水層及面層的荷載)
活載:
樓面: 3.5kN/㎡;
不上人屋面: 0.5kN/㎡;
墻體:
180mm厚磚墻: 4.3kN/㎡;
風荷載: 0.55kN/㎡(基本風壓值)。
3.2 結構的動力特性
結構的前三個自振周期計算結果見表10,由表可見,計算周期較好地反映了結構的現狀。
表10.該建筑結構的自振周期、彈性層間位移角
方向 |
周期(s) |
彈性層間位移角 |
|||
T1 |
T2 |
T3 |
計算值 |
規范 要求 |
|
X |
0.6722 |
0.5820 |
0.4306 |
1/2094 |
1/550 |
Y |
1/2570 |
1/550 |
3.3 彈性層間位移角
為防止非結構構件在常遇地震作用下開裂、損壞及滿足人體舒適度的要求,現參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對該建筑的計算彈性層間位移角進行校核,表10給出了對比結果。由表可見,結構的彈性層間位移角的計算結果滿足規范的要求。
3.4 框架柱的軸壓比
為保證框架柱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夠的延性,規范對抗震結構的框架柱軸壓比進行限制。根據計算分析結果,框架柱的計算軸壓比滿足規范要求,表11給出了部分框架柱軸壓比的驗算結果。
表11. 部分框架柱的軸壓比驗算結果
構件 |
構件位置 |
計算軸壓比 |
軸壓比限值 |
滿足要求與否 |
備注 |
一層柱 |
2×A |
0.23 |
0.90 |
滿足要求 |
/ |
一層柱 |
5×D |
0.07 |
0.90 |
滿足要求 |
/ |
一層柱 |
7×D |
0.36 |
0.90 |
滿足要求 |
/ |
二層柱 |
2×A |
0.19 |
0.90 |
滿足要求 |
/ |
二層柱 |
4×A |
0.18 |
0.90 |
滿足要求 |
/ |
二層柱 |
6×D |
0.10 |
0.90 |
滿足要求 |
/ |
3.5 框架柱承載力驗算
根據計算分析結果對該建筑框架柱的配筋進行校核,結果表明該建筑框架柱滿足承載力的要求,表12給出了部分框架柱配筋的驗算結果。
表12. 部分框架柱配筋的驗算結果(mm2)
構件 |
軸線 位置 |
柱受力方向單邊縱筋 |
柱受力方向箍筋 |
軸壓比 |
滿足要求 與否 |
||
計算值 |
實配值 |
計算值 |
實配值 |
||||
一層柱 |
2×A |
1000 |
1526 |
150 |
302 |
0.23 |
滿足要求 |
一層柱 |
5×D |
1000 |
1526 |
150 |
302 |
0.07 |
滿足要求 |
一層柱 |
7×D |
1000 |
1526 |
150 |
302 |
0.36 |
滿足要求 |
二層柱 |
2×A |
1000 |
1526 |
110 |
302 |
0.19 |
滿足要求 |
二層柱 |
4×A |
1300 |
2284 |
130 |
302 |
0.18 |
滿足要求 |
二層柱 |
6×D |
1000 |
1526 |
130 |
302 |
0.10 |
滿足要求 |
注:構件內力超過承載力不足5%,仍視為滿足安全使用要求
3.6 框架梁承載力驗算
根據計算分析結果對該建筑的框架梁配筋進行校核,結果表明框架梁的配筋滿足承載力的要求,表13給出了部分框架梁配筋的驗算結果。
表13. 部分框架梁配筋的驗算結果(mm2)
構件 |
軸線位置 |
支座面筋 |
跨中底筋 |
箍筋 |
滿足要求 與否 |
備注 |
|||
計算 |
實配 |
計算 |
實配 |
計算 |
實配 |
||||
二層梁 |
2/A~D |
900 |
/ |
1200 |
1520 |
80 |
201 |
滿足要求 |
/ |
二層梁 |
6/A~D |
2000 |
/ |
1100 |
1520 |
50 |
201 |
滿足要求 |
/ |
二層梁 |
4~5/A |
2700 |
/ |
800 |
804 |
30 |
201 |
滿足要求 |
/ |
屋面梁 |
2/A~D |
2100 |
/ |
1100 |
1520 |
50 |
201 |
滿足要求 |
/ |
屋面梁 |
5/A~D |
1000 |
/ |
1100 |
1520 |
30 |
201 |
滿足要求 |
/ |
屋面梁 |
1~2/B |
500 |
/ |
700 |
804 |
30 |
201 |
滿足要求 |
/ |
注:構件內力超過承載力不足5%,仍視為滿足安全使用要求
3.7 樓板承載力驗算
根據彈性板計算結果對該建筑的樓板承載力進行校核,結果表明樓板的配筋滿足承載力的要求,表14給出了部分樓板配筋的驗算結果。
表14. 部分樓板配筋的驗算結果(mm2)
樓層 |
軸線位置 |
支座面筋 |
跨中底筋 |
滿足要求與否 |
||
計算值 |
實配值 |
計算值 |
實配值 |
|||
二層板 |
2~3×A~B |
323 |
/ |
300 |
335 |
滿足要求 |
二層板 |
3~4×B~C |
300 |
/ |
300 |
335 |
滿足要求 |
二層板 |
3~4×C~D |
300 |
/ |
300 |
335 |
滿足要求 |
屋面板 |
2~3×A~B |
323 |
/ |
300 |
335 |
滿足要求 |
屋面板 |
3~4×A~B |
300 |
/ |
300 |
335 |
滿足要求 |
屋面板 |
3~4×B~C |
300 |
/ |
300 |
335 |
滿足要求 |
3.8 地基基礎承載力的評估
現場檢測結果表明,該建筑的上部框架結構和圍護結構構件均沒有出現明顯的由于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裂縫或其它損傷,抽查的內外地面與主體結構之間目前沒有出現明顯的相對位移跡象。
以上的檢測結果表明,該建筑的地基基礎承載力滿足目前上部結構使用狀況的安全要求,建議觀察使用。